大明:开局劝说家父朱元璋造反 第二章 这位老头有何指教(1/2)
船内。
朱元璋又道:“熊氏后来如何?”
蒋瓛道:“近几年身体一直不好,早几年朱烨便带着熊氏来到应天府。
“十个月前熊氏下葬七桥瓮后山。”
朱元璋眼眶由白变红。
不用问也知道,贱籍的日子不好过。
别说银两,有余粮就不错了,得了病就只能生受,活活被病痛折磨至死。
“七桥瓮是她的家。”朱元璋微阖双目,感叹道。
许久才睁开眼:“熊氏家兄,可曾得知?”
蒋瓛道:“他不知。想必朱烨并不知道他的二舅在应天府。”
朱元璋忽地仰天一叹:“十天前……咱还与熊氏家兄把酒小聚,你若是早些告诉我该多好。”
蒋瓛连忙跪地:“八爷,卑职三日前才知道这一切,复查之后便立刻禀报。”
朱元璋道:“咱不怪你,就是可惜。
“熊氏一生要强,决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,临死都不愿见咱一面。
“谁又能想到她在镇江,又回了应天,离咱仅一步之遥。”
蒋瓛以头点地:“卑职无能,竟不知熊氏在此。”
朱元璋怔怔的望着岸上朱烨:“这孩子呀,越看越像熊氏。
“熊氏有没有告诉他,生父是当今皇上?”
蒋瓛道:“卑职认为,他应该不知道,不然早就去皇宫跟您相认了。”
……
货船靠岸。
朱烨赶紧站起,跟着一群劳力苦工蜂拥而上。
船上管事发给他们每人一块擎事牌,大家伙二话不说开工了。
这是一艘来自长江的大船,给河畔诸多店铺供货。
有蔬菜、有布匹,也有米面油粮。
朱烨挑了最重的,肩上扛两袋,臂弯里再抱两袋。
一趟顶别人四趟。
看到这一幕朱元璋苦涩一笑,穷人的孩子的确是早当家。
他差不多也是这个年纪,把饿死的父母下葬,而后一人颠沛流离。
只是相比起来,他那时候更艰难,朱烨好歹有工可做,他连饭都吃不上了。
然而当他再次抬头望去。
朱烨已经被人团团围住!
看他们来势汹汹,有的还撸起袖子想要动手。
“靠岸。”朱元璋命道。
楼船缓缓朝岸边驶去。
只听岸上七嘴八舌,好不喧闹。
朱元璋走出船舱,站在船头。
刚好看到一群人对着朱烨一顿拳打脚踢。
朱烨不躲不闪,原地站着,双手轻轻放在身侧,甚至都没想过去护住头脸,任由他们捶打。
他眼神波澜不惊,平静得可怕。
“八爷,卑职要不要上前制止?”蒋瓛询问道。
“不用,咱要看看他们为何打他。”朱元璋面容威严。
“卑职知道。”
“哦?所为何事?”朱元璋拳头握了松,松了又握。
《御制纪非录》刊印以来,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。
对皇子们的声讨从未间断。
这让朱元璋很是羞愧,这几年一直教导皇子们不许为非作歹。
他就怕自己的孩子品行不端。
所有儿子里,只有太子朱标为人谦和、品行敦厚,无论大事小情,从未让他失望。
因为朱标从小接受的是大明最顶尖的三十多个饱学之士,日夜不辍的教导,才有了今日的杰出储君。
其他皇子虽然没有这么高配置,但也都是名师不断。
那么多名师,这群皇子尚且没有一个好品性。
何况是从小跟着母亲艰难过活的朱烨?
蒋瓛道:“去年熊氏弥留之际,朱烨找到本地乡绅陈大夫,得了一块下葬之地。
“但是近日陈大夫反悔,要退还银钱,让熊氏迁坟。”
朱元璋眉头一皱:“为何迁坟?”
蒋瓛道:“朱烨选了最好的高头望角,买的是最好的棺椁。
“熊氏对身后事有过叮嘱:草席裹身,野地掩埋。
“但朱烨显然没那么做,给熊氏买的都是最好的。
“而那块地,据陈大夫所说,是他祖上留下的旺头,不能让给别人。”
朱元璋听了顿时老泪纵横,泣不成声。
草席裹身,野地掩埋,说的不就是他当年料理父母后事的惨状吗。
他打下了一座天下,马氏封了皇后,儿子个个分封藩王,女儿个个册封公主。
甚至连马氏身边的丫鬟都跟着鸡犬升天。
最爱的熊氏死后遗嘱却是草席裹尸。
“你娘一个贱籍女子,配得上这么好的坟地?”
岸上,陈大夫打得满头大汗,累得直喘气。
“就因为我娘有委屈,我才不能草草了事。我娘教我读书识字,她是大家闺秀,不是
请下载app访问,点击下载app
转码声明: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,仅作介绍宣传,请您支持正版
来源:feilu



